刘邦得天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超乎你的想象(上)|文史宴

来源:智慧谷作者:日期:2016-08-01


大司马乱入:文史宴公众号本期继续汉初专题,文章节选自作者李肖肖的《兵仙:楚汉风云中的韩信》,从用人方面来解析刘邦集团。请大家欣赏。


在所有开国皇帝中,刘邦恐怕是看上去最无能的。他出身草根,既不肯好好学习,也不能专心种田,整天和狐朋狗友群入群出,年近半百,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


而他的对手项羽,不但拥有良好的出身,还有一位叔叔项梁,是个盖世英雄,带他走遍天下的山山水水,手把手教他武艺与兵法,教他夺权,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军事奇才,二十多岁时就一战成名,成为天下霸主。


但是,刘邦却轻松玩败了这样一个强悍的对手,从起兵到夺取江山,不过八年时间。


他的成绩,举世无双,他一手开创的大汉王朝,无论从治理框架还是格局气度上,都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所无法比肩的。


以最卑微创最伟大,这样一个人,是怎么实现这一切的呢?我想,除了实际上不算差的个人能力之外,主要是他用好了身边的几个人。


《尚书·秦誓》曰:


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刘邦是最好的写照。让我们来细数下他身边的能人,看看他到底带出了一个多么强大的队伍。

 


一、老乡团,亲友团——钢铁后盾

 

刘邦出身卑微,又无强援,白手起家,只能靠老乡帮衬,亲戚帮忙。


而他这些老乡,多出身于社会底层,有屠狗的,有卖布的,有丧事吹鼓手,还有司机,最多也就是县里面的牢头,但一旦给他们机会,把他们推上历史舞台,个个精神抖擞,无论是当将军还是当宰辅都不含糊,个个青史留名,连见多识广的司马迁也感到惊诧:

 

吾適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老乡团对于他革命生涯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后勤保障和督办协作方面,出现了几个天才。


后勤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萧何夏侯婴

 

夏侯婴

夏侯婴,人称滕公,乃是汉王刘邦的贴身管家,终生太仆,三代老臣,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荣耀,和他惊人的眼力有关。


还在和平年代,他就认定了刘邦。当时,他是县政府的司机,刘邦还是泗水亭的亭长,他每每送领导出境,有意无意都要从刘邦的辖区绕过,和刘邦叙旧,一叙就是一整天,把这个亭长看得比县长还先。


后来,他荣升县吏,和刘邦玩耍,两个大老爷们,一不小心,刘邦弄伤了他。若在现在,朋友之间,本没有什么,可在当时,却是个大事。


秦始皇穷兵黩武,但在民间,却严禁任何形式的打架斗殴。所以,史书上经常说,秦国变法之后,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并非出于什么道德约束,而是有严格的立法。秦王统一六国之后,为了防止民众聚众造反,将这种立法推行到全国,并重判其罪。


按照大秦律法,伤人罪重。同时,大秦法律还规定:“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本来,这是战备时期的特殊要求,是军事阵营中的法令,却闹到全国通行的程度。于是,在重赏与重罚的刺激下,一些不法之徒赖以发财,很快,有人把刘邦告上了公堂,说他弄伤了夏侯婴,刘邦危在旦夕,夏侯婴赶紧出来作伪证,才算躲过了一劫。


然而,告人者不依不挠,暗中寻找证据,历时数年,经过不懈的努力,竟推翻了原判。做伪证的夏侯婴为此坐了几年大牢,受了不少皮肉之苦,但终于保住了刘邦。


这种关系奠定了他们一世的基情,注定两人关系不同寻常。后来,不管什么情况,刘邦都把此人带在身边。


一次在逃亡路上,后有追兵,人多马瘦,情急之下,刘邦把亲生儿女蹬下了车。此时,夏侯婴也在车上,马上下车抱回幼主,一连几次,恨得刘邦扬言要杀了此人。


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他这样的交情敢这样做,能这样做,并且不得不这样做。后来,他救起的公子做了皇帝,救起的公主赫赫有权,而这两个人的妈就是吕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质上的女皇,这些人对他感恩戴德。


他就像刘邦的亲爹一样,照顾刘邦的饮食、日用、高兴和发怒。


如果只是这样,他在历史的地位,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好的仆从,但正如从草莽时代就认准了刘邦,他的惊人的眼力让他每每在杂乱人群中发现人才,并及时出手,保荐给刘邦。


史书明文记载,蒙他所救,并对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就有两人:


一个是韩信,从战争形势分析,没有韩信,刘邦未必能赢得了战争,至少不会那么快就夺得天下,韩信一生官封大将军、丞相、相国、齐王、楚王、淮阴侯,是整个楚汉年间最显赫的武将,位在三杰;一个是张苍,后来也成为一代宰辅,对巩固大汉江山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这两个人都是在砍头台上,被五花大绑,即将行刑之时,被他点上的。他们之前没有任何交集,砍头台上,不可能有太多交流,完全是陌生人,却被他识出,推荐给刘邦。他官居太仆,选人用人并非他的本职工作,职务之余,却为刘邦物色了千年一遇的人才,完成了职业猎头也无法完成的任务。


此人,是刘邦用人的一大亮点。

 

萧何

萧何,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即使与韩信相比也毫不逊色。他以刘邦上司的身份,加入了刘邦的队伍,从此安分守己,大公无私,屈身扎身于刘邦的事业中,把刘邦的事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刘邦的生命。


虽然没有过关斩将的辉煌,但被刘邦视为左臂右膀,著名的约法三章和刘邦在关中的声誉,就是他一手造就的。早在项羽纵火焚烧阿房宫之前,当所有人都在抢夺金银珠宝时,他就抢先一步从各府中拿出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从此天下要塞几何,人口多少等等,尽在他掌中,可谓知先后、识轻重。


他以卓越的治理才能,为刘邦提供了强大的后方,不管刘邦在前方战场多么狼狈,都能给他给他一个落脚补充给养的地方,让他可以安心打仗,并将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粮食送往前线,解决燃眉之急。


八年战争,刘邦败仗很多,有时极为狼狈,但不管遭遇多大的挫折,每次都能很快恢复元气,萧何功不可没。


除了偶尔被围城困扰,刘邦和他的将士们基本没为粮食的事发愁,更没有为兵源的事情担忧。因为萧何总能变戏法似的变出大量的粮食和士卒,不待诏而主动、及时送往前线。


后勤保障是战争的基础,《孙子兵法》更是将之放到了卷首,推崇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可见其重要性。虽然一直在后方,没有机会上前线,但萧何在整个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


萧何是一位难得相才,无论品德、能力还是治理效果,纵观古今无匹。他在大汉江山中的地位,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一手将韩信推上了拜将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这个故事。虽然遇到夏侯婴,捡回条性命,但夏侯婴只是个管家,并没有什么英雄之气,也谈不上识人之略,更不会英雄相惜,他的出手,也只能解决了暂时的问题。


如何打动刘邦,让他启用这么一个三无青年,还要留待更厉害的贵人出现,知先后、识轻重的萧何则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这一角色。韩信能够在极短的时间见到刘邦并得到重用,完全是萧何的功劳。


二、修建大汉宫殿。


刘邦夺得天下之后,经过多年的战争,哀鸿遍野,民生凋敝,按理说想要守住江山,此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但一向爱民如子的丞相萧何却大兴土木,动用大量民力物力,修建了辉煌庄严的宫殿。


连刘邦都看不过去了,直呼丞相太过分了,萧何从容说到:“我们在构建一个伟大的王朝,而不是一个临时的议事机构,没有庄严的气象和格局,不足以震天下。”


此时,还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原因,天下纷乱已久,无业者多,只有将这些民力合理使用,才会不致生乱,平安实现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的过度。萧何真乃高瞻远瞩也,没有萧何的大手笔构建,刘邦集团充其量就是一个胜出的农民团伙,大汉江山数百年的格局和运数,离不开萧何的眼界。

 

但是,综合来看,老乡团虽然强大,但正如萧何所言:“王关中足矣,夺天下则难”。主要是在军事上水平一般般,还需要外界的力量。这就像有了基础,但没有精彩的设计,依然建不起高楼。


然而,外界的力量 ,不是你想用就能用,如果你不够强大,人家不会来,如果你不够水平,来了也不会真正为你所用。


刘邦手下虽然没有一等一的帅才,却有一群忠心耿耿的打手,攻城略地,不在话下,即刘邦口中的“猎狗”。一等一的将军们孤身而来,遇到这群猎狗,如鱼得水,才有了五年而得天下的奇迹。


功狗代表人物:曹参、卢绾、刘贾、灌婴、樊哙等等。

 

曹参

曹参出身牢头,战争结束后,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很高:


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刘邦用他,主要是辅佐并牵制韩信。他是汉王营中最好的将军,韩信没来之前就是军中的领头羊。


东征之战后,魏豹惧于项羽的威猛,和刘邦绝交。刘邦派韩信去攻打魏豹,并给了一个助手,即曹参。


破魏之后,韩信并没有回去复命,而是继续往北攻打代国,曹参也一路相从,这中间还有一段插曲:


曹参于太原城下手刃敌酋与跟班,而这两个人恰好又是张耳的以前的随从及好友,于是,两人结下了梁子。


他们都是军队的领头人物,后面还有更大的仗要打,如果不能使他们握手言和,就没法进行最后的决战。问题出在曹参身上,不管对不对,先给人道个歉。


但曹参岂是个低头的主?他在参加革命之前给秦始皇做了多年的牢头,见惯了社会的黑暗面,养成了一副又臭又硬的脾气,好话不会说半句。何况今天杀敌,立了大功,自己有什么错?好歹是汉王的丞相,岂能低声下气向他人屈膝?


张耳虽然性情温和,但平生以义气为生命,今番眼睁睁看见两个兄弟被人一刀劈为两半,莫说你来道歉不可原谅,你不道歉更是不共戴天!


韩信一筹莫展,看来,得有个人要走了。在偶像(张耳是韩信乃至当时大多数人心中的偶像)和眼线(曹参在韩信身边,一方面是帮他攻城略地,另一方面也是刘邦在他身边的眼线)面前,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如何选择。


何况这么多天来,他亲眼见识了张耳的好用,下面还有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仗要打,此人还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至于曹参嘛,冲锋陷阵是块好手,但也并非非他不可。


对于曹参,韩信心中是明白的。刘邦自己在主要战场被人穷追猛打,指不定哪天就被流箭射中,却放这样的高手出去不在身边保护自己?


刘邦固然用意很好,是想在次要战场廓清异类,并在战略上形成对敌人的包围态势,但自己又不是不会打仗,何必让他人来帮?此人一上位就官封假左丞相,和自己只有一字之差,还不知道谁假谁真呢!


这一年来,韩信太了解汉王的为人了,明摆着就是不信任,派一个人过来监督与制衡。要想制衡自己,没有两把刷子还真不行,想来想去,刘邦只好忍痛割爱,把他身边最优秀的将军送来。


这人还真不白给,上次在破魏的战役中处处争功,而这些当兵的好像更乐意听他调遣,搞得自己这个最高领导人跟局外人一般,早想把他弄走了,但苦于找不到理由,这次天送的机会,可怪不了我啊。


邬县不是还没打下来吗?随时都有可能在背后捣鬼,祸是他惹的,就让他去处理吧?


走就走,爷还不伺候了。曹参招呼都不打一声,带就领一众人马,气呼呼地就走了。


所以,关于这段历史,我们也可以这么说:韩信以绝对让人说不出话的理由支走了曹参。


曹参果然厉害,一到邬县,昨天还同仇敌忾要为丞相报仇的守军立马投降,守城的将军连夜突围被他追上一刀砍断,然后他安排了些人马守城,也不会去复命,直接挥师南下,带领降兵去见刘邦。


刘邦此时正被项羽猛打,拉了西边补东边,坏了南城补北墙,莫提有多么狼狈了,正是缺人时候,但凡几千号人马,都足以让他扬眉吐气十来天。正想着呢,人就来了,可一看,这主怎么回来了?还带了这么多人马?


当终于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脸如猪肝,二话不说,指着老领导的鼻子骂了一个通宵,然后,水也没让喝一口,直接关了禁闭。这就是刘邦。


后来,当韩信奉命要去攻打齐国之时,刘邦见缝插针,又把曹参赶了过去,韩信官升半级,曹参也官升半级。


曹参,刘邦用人的又一大亮点。韩信一生几大战役,都是单独行动,当他势足以背叛而又数次无缘无故被刘邦夺取兵权的时候都没有背叛刘邦,固然与他的品性有关,但刘邦的用人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贾和卢绾

刘贾是刘邦的亲戚,卢绾是刘邦的发小,在战争出现转机,彭越要向自己身边靠拢的时候,刘邦让他们率领两万军马向东从白马过河,与彭越会师,开辟敌后战场。


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和彭越形成了牢靠的联盟,短期之内,连续组织了多次战役,让项羽疲惫不堪,大大缓解了前线的压力

他们与彭越的关系,和曹参与韩信上下级的关系还有些不同,相对独立,属于协作同盟关系,更符合彭越的身份地位和敌后战场的实际需要。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刘邦用人,可谓名正言顺,看似漫不经心,却充满智慧,合乎实际,让人找不到瑕疵。

 

还有周勃、樊哙等等,就不一一细说。由这些人组成的老乡团、亲友团为刘邦的战争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才让他逐步巩固,并在机遇来临之时迅速出击,极短时间就赢得了天下。


这些老乡固然给力,但也得领导人看得起他们,肯用他们,能用他们才行。很多创业者草创时期还能勉强用好老乡,但事业稍有起色,就看不起老乡,感觉他们土,没有文化,认为只有好的出身,才有真的本领,结果往往把辛辛苦苦做起来的事业葬送在一群高学历的职业经理人手里。

 

 

二、阴阳谋士,来去自如


代表人物:张良、陈平。


张良是相门之后,有过刺杀秦始皇、还差点成功的辉煌经历;陈平出身于普通人家,早年名声有点不好,被人怀疑盗嫂,后来投奔刘邦,刚一上岗,就明目张胆收受贿赂。


这两个人都擅长谋划,均是从外部引进的人才,别人用不好,刘邦却一见倾心,如鱼得水。

 

美女之质

张良,天下第一谋臣,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当年凭借一腔热血,刺杀皇帝不成,这个生于富贵温柔乡的公子哥,年纪尚轻,几乎没有什么人生阅历,却能在商鞅一手创建的社会体系中优哉游哉生活了十年,还能窝藏杀人犯,而商鞅自己,只逃了几步就被缉拿归案。


后来,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来临之前,一个神秘的老人,及时授予他一本神秘的兵书,据说,就是这本书,让他在残酷的战争中游刃有余,总能扮演核心的角色,处于核心的地位,做出核心的决策。


而那个老人,据说是一棵松树,又据说是一块黄石,归根到底,是一个神仙,神仙都如此眷顾于他。而他,功成名就之后,飘然于红尘之外,据说是跟随神仙了。今天流行于富人间的辟谷,他当年就玩过,绝对是个专家。


各种迷云错综复杂,如香烟缭绕,孕育了一代谋臣——张良。


当过刺客,被神仙看中,全程参与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并扮演重要的角色,事后别无他求,应该是一个伟岸君子、堂堂丈夫吧?几千年前,和他只隔数十年间的太史公也是这么认为,但当看到这位神仙的相貌时,太史公惊呆了,在书中写道: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从中我们可以断定,这位大仙,长得像个女人,还是个美女。妇人,就是女人;好女,就是美女。说女人还不够,又加上美女,可见其相貌一斑。无怪乎当年,率领百余人英勇参加革命,当时群雄并起,却只有刘邦赏识并重用他。


《史记》中说:“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就是说,他并非没有给其他人出过主意,但没有一个人鸟他,只有刘邦肯静下心来,听他说话,并用他策。所以,张良总结:“这大概是天意吧!”(沛公殆天授)虽然刘邦一介布衣,非王公贵族,但从此一心一意跟他。


这从另一种角度,说明了刘邦的识人之能。


其实,仔细想起来,并不难理解。当时狼烟遍地,哀鸿遍野,正是英雄崛起的年代,大家一心只想着打仗。打仗,什么人最得力呢?当然是像樊哙那样,连胡须也长得张牙舞爪的啦!拉上前线,先不说功夫如何,站出来就能吓唬敌人。


即使谋臣,也是老气横秋、素有名望的大人物。谁愿听一个女人唧唧歪歪、啰啰嗦嗦?偏偏刘邦这个老色鬼就是喜欢,于是,他中彩了。


和张良一样,陈平也是个美人胚子。见张良被人抢先一步,项羽也不甘示弱,遇到陈平立即放在自己身边。可是,虽然侥幸得到,却不会用,情急之中,派个美人栉风沐雨、风尘仆仆出去收地,也不管人家多么地爱惜容颜。结果,地没收到,人却没了,又归了刘邦。


张良曾经也因为韩相后代的原因,跟过韩王,那人和项羽一样,虽然侥幸拥有,却不会用,整天让人风餐露宿,和一群粗人在战场上见高低,结果,得到了人得不到心,最终还是跟了刘邦。


那么,刘邦怎么用他们呢?虽然张良总有惊人的战略眼光,陈平总能及时想出过人的点子,放出去都是顶天立地的人物,但刘邦一眼看出,比起驰骋疆场的战绩,他们更厉害的是内在修养。


所以,他一直把他们留在身边,一来随时听他们对形势的分析和对问题的判断,二来也在粗暴的戎马生涯中点缀一点桃花,怡情怡性,赏心悦目。


果然,这种方式,数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使他们的才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比起风尘满面的帐外生活,这两位美人,也更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刘邦以精湛的用人水平,使他远远超越同时代的大哥,并以最快的速度,赶上了独占鳌头的项羽。


阴阳相得

看古装片,一个领导人的身边,至少要有一两个绝顶高手保护他的安全,似乎没有武林高手的保护生命随时不保。但我们看刘皇帝身边,好像并没有这位武林高手,只有滕公照顾他的饮食日用,再就是张良和陈平两个美人了。


好像不科学啊。其实,那只是艺术需求,真正的高手,不需要武功就可以制敌于无形,他要的,是思维。


时间是决胜的关键。两个人比武,你只要比对方快一点点,倒地的就是他。动作再快,也快不过声音,声音再快,也快不过闪电,而人世间最快的还不是声音,也不是光,是人的思维。


因为声音和光再快也有极限,思维却没有上限。所以,只要思维足够精确,足够快,能够赶在对方前面想到,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应对一切挑战。不管是李小龙的拳头,还是神枪手的子弹,抑或更先进的激光,在你面前都会无所适从。


这在一般的斗争中还不易体现,但在比较大上规模的斗争中,比如说两个集团军的对峙,需要动员斗争所尽可能遇到的一切元素参与,包括力量、智慧、天气、地形甚至个人的恩怨情仇等等,就显得非同小可。


谁能抢先一步,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制敌于无形,大军虽强,但在思维下,一念之差,就可能土崩瓦解,毁于一旦。


所以,一个集团的领导人,主要以思维取胜,如果弄到需要靠武林高手保护的时候,恐怕离灭亡也就不久了。


刘邦深谙这个道理,而他的这两个美人也着实顶用。作为一个立志要做皇帝的人,他前行的路上注定要有百倍千倍于常人的灾难,这些灾难每一个都有可能置他于死地。


当灾难还未发生时,张良说,我来。所以,当年南阳之役,见章邯投降,项羽进展迅速,刘邦来不及攻克宛城,急匆匆就要进关,张良当即站了出来,劝他攻下宛城之后再行入关,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结果一路势如破竹,最早入关。


后来,荥阳城中,天下第一辩士郦食越俎代庖,跨越专业为他出了一个馊主意,险些让他成为天下的笑柄,张良又及时站出,以筷子谈论天下,及时制止了这场闹剧。


从劝刘邦烧毁栈道,到劝刘邦还军霸上,到组织和解宴于鸿门,到劝立韩信为齐王,再到劝定首都于咸阳,至少九事,张良无不在刘邦人生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以精准的认识和广阔的思维,创下了大汉江山两百多年的格局。


他的思维总是领先常人一大截,在别人还没有想到的时候就已经行动了,所以,虽弱不禁风,却总能把灾难扼杀于未萌之时,让刘邦少走弯路,直奔终点。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如果有心的读者勾连刘邦一生,不难发现,他在通往帝王之路的几个紧要处恰好就是张良每每出现的那几步。


每次他都想犯浑,却每次都被张良止住,给他另指了一条光明大道,使他不到八年,就从秦始皇的手里接过了江山,创造了历史上开国皇帝用极短时间夺得天下的奇迹。


但并不是所有的灾难都会在爆发时先露苗头,当强敌兵临城下、十万火急之时,怎么办呢?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就是说,判案我也好不到哪去,一定要说我比别人强在什么地方的话,就是一点:我能在案子发生的萌芽阶段就把它及时打住,从而让案子不发生。


面对急得要跳墙的刘邦,张良耸耸肩说:“我亦如此。”那怎么办呢?小命都快没了,还闹什么革命?此时,断案高手陈平站了出来,说:“大家靠后,我来!”当然,他也没有盖世的武功可于百万大军中取敌上将头颅,他和张良一样,用脑子。


有好几次,凶多吉少,荥阳被围,白登被围,都是陈平献策,化险为夷。据说他一生共献计六次,救过刘邦六次,但据说因为计策比较阴险,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这两次,因为太重要了,模模糊糊能看到轮廓。


这两个人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像两道护身符,相得益彰,保护了刘邦的人身安全,成就了他的万里江山。

 

因人施用

有人说,如果不是张良体弱多病,那刘邦、韩信等人应是默默无闻,言下之意这些人都不如张良。的确,张良的能力几乎涵盖了所有方面。识人、军事、阴谋,似乎他都明白,而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刘邦、韩信、陈平差。


貌似说得没错,然而,在历史的舞台上,注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他不可能跨越所有领域,总领所有的角色,张良亦如是。他也有他的弱点,虽然他战略水平很高,一点也不下于韩信,但当年在韩王帐下亲自挂帅的时候,战斗效果却平平,如果韩信在边上肯定要笑他。其他亦可做如是推论。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他就像是金庸笔下的王语嫣小姐,天生聪明无比,又博览群书,知尽天下武功,不管谁出什么招都知道如何破解,可是,仅仅也只是知道而已,你让她自己去破,她一招也破不了。天下最厉害的人才往往就是这样奇怪,就看领导会不会用。


刘邦以此,给他安排了最适合他的位置,他如鱼得水,成就了旷世奇功。汉初三杰,在刘邦的心目中,他永远排第一位。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在线客服 计算器 意见反馈

BMFWDT

社保交通咨询请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公众号

点击可复制微信关注公众号,找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