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绽放高原地区——10年来,西藏自治区特培工作中总计塑造1200名少数名族专技技术骨干

来源:12333社保管查询管家作者:日期:2019-09-29

开创全市微创手术先河,建立自治区第一个名教师工作室,推广新品良种带动农作物增收……在西藏雪域高原,有这样一群“东学西用”的专业技术骨干,他们在内地汲取养分,回家乡书写芳华。

他们是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培养工作(以下简称西藏特培工作)播下的希望之种,如今在广袤高原遍地开花。

今年,西藏特培工作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1200名少数民族专技骨干学成归来,在教育、医疗卫生、农牧科技、人文艺术、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成为中流砥柱,为西藏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添砖加瓦。

中央特殊关心、国家大力支持

少数民族专技骨干走进“国家队”充电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病日益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地区发病情况的监测、对高危人群的发现和干预等,能够有效防控。由于缺乏相关人才,几年前,在西藏大多数地方,慢性病防控还是空白。

2016年,日喀则市疾控中心分管慢性病工作的巴桑片多作为特培学员来到上海市疾控中心,学习一年回到岗位后,组建慢性病科室,建立起日喀则市第一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填补了该市空白。

“以前不知该怎么去做,在上海学会了抽样方法,现在有方向了。”她已带领团队对5个县进行了心血管高危人群筛查,肿瘤随访等过去开展不了的工作,也都开展起来了。

像巴桑片多这样“东学西用”的西藏专技人员,十年来已累计有上千名。

多年来,受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西藏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面临特殊困难,自身人才培养能力薄弱,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创新能力不强。

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09年开始,在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启动了西藏特培工作,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专技骨干人才队伍,为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十年来,两批西藏特培工作累计培养了120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培养工作涉及内地14个省市、20多个行业领域的151家培养单位,培养范围覆盖西藏自治区所有地市、32个部门及自治区所属高校。

打开培养单位名单,记者看到的是一块块响亮的金字招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阜外医院、瑞金医院、华西医院……每年,来自西藏各地的特培学员,走进这些专业领域的“国家队”和教育高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充电。

特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确保长期有效开展,组织实施单位和接收单位共同建立起规范严格的特培人才选送培养使用体制机制——

在国家层面,特培工作由人社部牵头,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共同组织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西藏人社厅对学员选拔范围和条件、选拔程序、管理考核、纪律奖惩、各方工作职责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形成了规范严格的选送机制,确保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拔、确保学员返岗后能发挥作用;在培养管理方面,各培养单位建立了培养管理服务机制,由人事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学院做好特培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保障工作。

许多特培学员都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以及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特培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是中央特殊关心、全国大力支援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具体体现,使命光荣,倍感珍惜。”

“大咖”导师培养、游历式学习

特培学员成各行各业中流砥柱

生在西藏,长在西藏,参加特培是拉萨市第一小学校长陈文博第一次长时间走出家乡。

2012年,他选择到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学习,一年时间里,他走访了江苏12个地市,公认的“教育高地”南通市,他就去了4次,用他的话说,“对自己的教育观进行了一次全面洗礼”。回西藏后,陈文博建立了西藏教育系统第一个名教师工作室,开发了30多门课程,当地教学水平逐年提升。

“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出去一年时间挺长的,但现在看来,一点没走错,对工作的指导性远远超过一般的集中式培训。”陈文博感到无比庆幸。

十年时间充分证明,西藏特培探索出了一条“走出去”培养人才的好路子。

为期一年的特殊培养,自主选择培养单位,导师制培养,有针对性的游历式学习……在多方精心实施下,特培学员倍感收获,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都得到提升。

培养单位都建立了一对一的导师培养制,培养学员的导师大多数是学术或者实践一线的“大咖”。陈文博的导师是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严华银;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达娃琼达师从华西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刘伦旭;四川大学为特培学员安排的导师,90%以上为教授、博导、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等。

难得的学习机会,也让特培学员争分夺秒,他们带着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上海疾控中心每天都有面向基层的培训班,巴桑片多作为特培学员拥有旁听课程的“特权”,1年时间里,她马不停蹄地听了200余堂课。尽管那时候孩子还小,但为了抓紧时间学习,她一咬牙,一次都没回家,每天排得满满当当。

特培工作还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把专家服务团作为西藏特培的重要辅助形式,每年组织一批专家到西藏开展短期的咨询、讲学和培训服务活动,加快西藏专技人才的知识更新,促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传播、推广和应用。

在“区内人才、区外培养、返藏工作”实施路径下,学员在特培后都返回西藏工作,很少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四川大学对十年来接收的174名特培学员的跟踪回访显示,90%以上的学员已成长为单位骨干力量。绝大多数特培学员返岗后在各行各业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支靠得住、干得好、留得下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骨干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

良好社会效益不断释放

走进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达娃琼达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锦旗。“现在做微创手术,病人四五天就能出院,减轻了病痛,还大大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达娃琼达自豪地介绍着。

过去,院里没人会做微创手术,做开放式手术,病人十几天才能出院。他从华西医院特培归来后,做了院里第一例单向式胸腔镜微创手术,带出一批年轻医生,成功从普外科分科,组建胸外科。像达娃琼达一样,医院先后有4人参加特培,有力提升了医疗水平,当地老百姓直接受益。

特培工作以教育、医疗卫生、农牧科技、文化等几个关键领域为突破口进行人才培养,这些领域与民生改善密切相关,是当前西藏人才需求最为紧迫的几个领域,特培学员学成返岗后,良好的社会效益不断释放。

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林利华在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特培返岗后,在西藏首创针对“自闭症”孩子的结构化教学方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格桑德吉在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特培返岗后,开拓了西藏肝脏超声造影工作先河;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的张建返岗后,主持申报并获得了“工布江达藏猪”地理标志商标,创新开展散养藏猪的免疫注射以及补饲驱虫技术研究……

对于庞大的专技人员队伍来说,能参加特培的毕竟是少数,基于此,特培工作格外鼓励用人单位将返岗学员放到合适岗位,充分发挥返岗学员作用,鼓励他们传帮带,鼓励他们与培养单位建立长期联系,真正起到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效果。

“不仅要达到自身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发挥好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陈文博认识到,他回来后走遍西藏各地市,送教送培400余场次,培训教师6000余人次。回来两年,巴桑片多成为日喀则和上海两地疾控中心交流的“纽带”,已经先后邀请上海疾控中心人员来藏4次,实地指导。

又是一年开学季,西藏日报社的玉珍收拾好行囊,来到新闻学权威学府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今年,经国务院批准,第三批西藏特培工作启动,计划从今年到2023年,为西藏培养600名少数民族专技人才,开展5批专家服务团活动。

面对即将度过的一年忙碌时光,玉珍的话代表了新一批特培学员的决心——

“我们将结合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着初心和使命奔赴祖国内地,带着对西藏各行各业的美好憧憬上路,满载而归!”


在线客服 计算器 意见反馈

BMFWDT

社保交通咨询请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公众号

点击可复制微信关注公众号,找人工客服